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推动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推动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XX市XX区作为XX省第一批、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区,以服务百姓民生、助力社会治理为着力点,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对如何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推动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深入思考,为努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ldquo;最后一公里rdquo;付诸行动,积极探索推动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新思路。

  一、志愿服务工作基本情况

  (一)盘活阵地资源,在ldquo;整合rdquo;ldquo;延伸rdquo;上下功夫

  一是量化建设标准。以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ldquo;五有rdquo;标准量化细则,不断推动场所建设提质扩面、提档升级。目前已建成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8个、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352个。

  二是整合资源共享。整合利用公共服务资源,由ldquo;各自为战rdquo;变为ldquo;集中发力rdquo;,实现阵地共建、资源共享。高标准建成3.2万平方米的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及集ldquo;指挥、培训、展示、服务、孵化rdquo;于一体的区级志愿服务中心。创新打造ldquo;一心两轴六场馆rdquo;的文明实践综合体,以此为核心,辐射形成ldquo;____rdquo;文明实践展示区。

  三是延伸拓展阵地。立足文明实践功能定位,不断丰富阵地形式。建成海上实践站、红色管家等特色实践站70余处,建设各具功能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50余处,建立各类志愿服务站点近500个,形成点多面广、功能完备、便民利民的ldquo;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rdquo;。

  (二)统筹各方力量,在ldquo;动员rdquo;ldquo;保障rdquo;上抓落实

  一是统筹力量、各展所长。统筹各方资源,成立以区委书记为总队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构建ldquo;8 8 10rdquo;志愿分队和916支特色小队,全区共注册17万余名志愿者。积极探索ldquo;社会工作 志愿服务rdquo;工作模式,社会工作者变身ldquo;志愿楼长rdquo;,炕头上宣传宣讲党的政策,上门收集居民需求,协调解决居民实际困难,成为群众身边常驻的志愿服务小分队。XX省最美家庭李海涛家庭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家庭站,常态化开展唠嗑议事、技能帮扶,以ldquo;家庭站rdquo;为最小单元,推动志愿服务融入日常、化作经常。

  二是志愿联盟、凝聚合力。运用平台思维,组建30多个ldquo;萤火之光rdquo;志愿联盟,围绕结对帮扶、助老敬老等内容,广泛开展矛盾纠纷化解、重大活动保障等志愿服务活动。自志愿联盟成立以来,已开展各类活动2000余次,服务12万余人。XX巴士ldquo;萤火之光rdquo;志愿服务团队作为骨干力量,2200多名职工人人都是志愿者。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群,开展ldquo;i助夕阳rdquo;NFC敬老空中充值服务活动,努力做老年乘客的ldquo;贴心人rdquo;。

  三是以文化人、以文惠民。积极发挥专业志愿服务优势,按照ldquo;文联团结引导、社会多元参与rdquo;模式,成立全区文艺志愿者协会,举办ldquo;民间艺术节rdquo;ldquo;百姓健康欢乐行rdquo;等文化活动,打造ldquo;艺XX光rdquo;文艺志愿服务品牌。ldquo;流动舞台rdquo;文艺志愿者在小区、商场、田间、车站、军营等地,举办小型综艺演出、吕剧柳腔专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700余场;书法爱好志愿者深入社区、机关、学校开展ldquo;一书两传rdquo;活动300余场,让群众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

  (三)搭建活动平台,在ldquo;创新rdquo;ldquo;服务rdquo;上求特色

  一是全面加强思想铸魂。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文明实践工作的头等大事,组织百姓名嘴、青年骨干、先进典型常态化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middot;ldquo;声rdquo;动宣讲活动。组建由专家学者、道德模范、退役军人等组成的志愿宣讲团,深入开展宣讲类志愿服务活动5000余场次,线上线下受众30万余人次。

  二是大力弘扬移风易俗。积极探索新路径,按照ldquo;文明节俭、以人为本、服务群众rdquo;的原则,依托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成新时代结婚礼堂,已为300余对新人举办富有仪式感、喜庆感的新时代婚礼。

  三是扎实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开展各类道德模范选树宣传活动,连续8年召开道德模范表彰大会。创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ldquo;四个100rdquo;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深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ldquo;两创rdquo;示范社区创建。将各级道德模范纳入全区ldquo;好人rdquo;志愿队伍,开展千场XX故事汇活动,不断滋润、德化、凝聚人心。

  (四)建立长效机制,在ldquo;品牌rdquo;ldquo;模式rdquo;上出亮点

  一是擦亮ldquo;全民志愿middot;爱在XXrdquo;品牌。在帮老、帮困、帮病、帮残、帮教、帮事、帮心ldquo;七帮rdquo;项目引领下,全区共涌现出ldquo;艺XX光rdquo;ldquo;志愿林长rdquo;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100余个。建立ldquo;五为rdquo;志愿服务项目库75个,成立首批10个ldquo;五为rdquo;志愿服务驿站,线上线下组织开展文化文艺、非遗传承等系列活动近千场。创新ldquo;为老rdquo;志愿服务,开发ldquo;一键呼叫rdquo;系统,已在39个社区试点推广,为65周岁以上老人、独居老年人提供24小时志愿服务,解决生活帮办、精神陪伴、健康咨询等实际需求。

  二是优化志愿服务ldquo;网约rdquo;模式。依托区级融媒体中心ldquo;爱XXrdquo;APP,创新性建设ldquo;文明实践rdquo;积分平台及志愿服务ldquo;网约rdquo;模式,让志愿服务步入数字化ldquo;快车道rdquo;。通过ldquo;百姓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积分奖单rdquo;的工作闭环,破解资源不集中、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匹配等难题堵点。鼓励平台志愿者人人争当ldquo;草根记者rdquo;,提升主流舆论传播力、影响力。

  三是健全完善志愿服务机制。通过志愿积分、星级认定、爱心超市、美德银行等方式,逐步提升志愿服务工作的社会认同感和群众参与度。每年推荐评选学雷锋志愿服务ldquo;四个100rdquo;先进典型、年度星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完善志愿服务奖励激励制度。在2022年度XX省公布的ldquo;四个100rdquo;先进典型名单中,XX区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志愿者XXX获评最美志愿者,XX街道XXX社区ldquo;老少年middot;潮公益rdquo;志愿服务项目获评最佳志愿服务项目,XX街道城子社区获评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志愿服务队伍缺乏专业性。志愿服务组织要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志愿服务,必须有组织、够专业。但经实地调研,XX区部分志愿服务组织目前仍存在招募无门槛、培养无经费、品牌无特色等普遍问题。例如,某应急救援队伍由于缺乏针对性培训机制,志愿者专业技能欠缺,导致专业应急救援力量不足,团队专业性、主动性不足。

  二是志愿服务活动缺乏长效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较多考虑短期服务效果,缺少对服务对象长期跟踪了解。同时,在实际开展中未能精准对接好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群众总体参与积极性不够、认可度不高。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ldquo;飞入寻常百姓家rdquo;,如何真正将志愿服务工作切实与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社会治理互融互促,是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事业面临的现实难题。

  三是志愿服务品牌缺乏影响力。在志愿服务实际开展过程中,特色优势不明显、组织方失职缺位、项目策划与实际脱轨等,导致服务效果不理想,无法打造群众ldquo;叫得响、真点赞rdquo;的品牌。部分组织一味追求活动数量,缺少对活动质量的把控。如,一些理论宣讲活动多、场次密,但因理论性太强,不接地气,无法深入人心。基于此,如何打造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志愿服务品牌,增强品牌生命力和吸引力,如何紧密结合群众实际,既提振群众思想又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推动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和努力方向。

  三、下一步工作对策建议

  XX区将在志愿服务事业上持续提质增效,努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志愿服务ldquo;XX品牌rdquo;。

  一是深化志愿服务活动新内涵。加强理论宣讲志愿服务。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采取小品ldquo;演rdquo;、故事ldquo;讲rdquo;、共同ldquo;唱rdquo;、电影ldquo;播rdquo;、亲子ldquo;读rdquo;等通俗易懂的文艺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持续ldquo;飞入寻常百姓家rdquo;。打造ldquo;N 志愿服务rdquo;阵地。整合利用各方资源,盘活闲置沉睡场所,为社区内弱势群体提供送医送药、代购代办、照料关爱等服务。精准化设计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实地走访、抽查调研、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集群众需求,围绕环境保护、为老服务、爱心助残等需求内容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吸引专业性较强的志愿队伍参与项目,扩大服务成效,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强化志愿服务事业新动能。打造随处可见的特色志愿驿站。结合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实现ldquo;瑞阳心语rdquo;ldquo;红色管家rdquo;等特色志愿服务站随处可见。优化XX区ldquo;文明实践rdquo;积分平台,完善志愿服务ldquo;网约rdquo;模式,将志愿服务活动ldquo;指尖化rdquo;,强化ldquo;线上线下rdquo;相融机制,拓展志愿服务维度,推动阵地空间、线上平台互相转化,真正形成便民利民的ldquo;15分钟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圈rdquo;。充分挖掘志愿服务潜在力量。充分宣传发动各行业各领域既热心于志愿服务活动,又有丰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人员加入志愿组织,不断提升区域志愿服务质量。扩大群众对志愿服务的知晓率。规范队伍管理,统一志愿服务标识,增强工作标识度,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宣传推广,提升志愿服务质量认可度。

  三是完善志愿服务管理新方法。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机制。如登记注册制度、培训制度、服务制度、考评制度、激励制度、资金保障制度等。大力发展民间志愿者组织,协助其规范自身管理与运作。夯实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基础。加强党和政府对志愿者队伍建设的领导,落实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推动文明单位与中心(所、站)结对共建,促进要素流动,实现资源互通共享。建立阵地制度化管理机制。健全志愿服务项目督导评估体系,引进和建立第三方社会组织评估机构,将志愿服务管理纳入规范科学专业的管理轨道。

  四是拓展志愿服务品牌新形式。精准实施ldquo;品牌塑造rdquo;工程。邀请专家学者、高校党团组织、优秀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通过现场指导、经验分享等方式,孵化、扶持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培训。定期开展专题培训、项目交流、创意大赛等活动,打造一批富有XX地域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推动志愿品牌项目融入ldquo;大流量rdquo;。结合ldquo;两创rdquo;示范社区建设,打造ldquo;志愿服务 潮文化rdquo;品牌,开展ldquo;lsquo;记忆管家rsquo;志愿服务社区微记录rdquo;等活动,依托网红打卡地,招募精品志愿服务项目,设置志愿服务ldquo;小站点rdquo;,让志愿服务ldquo;正能量rdquo;赢得ldquo;大流量rdquo;。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