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一叶障目的故事由来?一叶障目是什么意思?

一叶障目的故事:

《欧冠子天则》记载:

从前,楚国有个书呆bai子,家里很穷。

有一天,他正在看书,忽然看到书上写着:“如果得到螳螂捕捉蝉时用来遮身的那片叶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身体隐蔽起来,谁也看不见。”于是他想:“如果我能得到那片叶子,那该多好呀!我去偷东西别人也看不见了,这样我们家不就不穷了吗?”这个书呆子想着想着口水都留了下来。

他如获至宝,整天在树林里转来转去,寻找螳螂捉知了时藏身的叶子。终于有一天,他看到一只螳螂隐身在一片树叶下捕捉知了,他兴奋极了,猛一下扑上去摘下那片叶子,可是,他太激动了,一不小心那叶子掉在地上。

这下可糟了!院子里的地上全是落叶,到底哪一片才是能隐身的呢?书生只好把落叶全都扫了起来,一起带回了家。

他决定要一片一片挡在自己面前,他问他的妻子说:“你能看见我吗?”“能看见。”他妻子回答。“你能看见我吗?”他又举起一片树叶说。“能看见。”妻子耐心地回答。

他一次次地问,妻子一次次得回答。到后来,他妻子不耐烦了,随口答道:“看不见啦!”

书呆子一听可乐坏了。他拿了树叶,来到街上,用树叶挡住自己,当着店主的面,随手取了店里东西就走。

店主惊奇极了,把他抓住,送到官府去。县官觉得很奇怪,居然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偷东西,便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书呆子说了事情的原委,县官不由哈哈大笑,把他放回了家。

古时候,楚地有个穷苦的读书人,读《淮南子》这部书时,看到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螳螂用树叶遮住自己的身体,其它小昆虫就看不见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树叶,就能用它隐藏自己的身体。

看到这里,书生呆呆地想:要是我能得到那片树叶,该有多好。我用树叶遮住自己,想要什么只管到集市上去拿,再也不会过这苦日子了。

想到这里,他扔下书就往树林跑去,想找那种螳螂藏身的树叶。他抬着头,一棵树一棵树地找过去,边脖子都酸了,也没找到那些种叶子。

忽然,他看见一只螳螂躲在一片树叶的背后。他高兴极了,赶紧爬上树,准备采那片叶子。可巧,一阵风吹过来,树叶纷纷飘落,他要采的那片叶子也落到地上。

究竟哪片树叶是螳螂藏身的那片,他怎么她分不清。好不容易找到的宝贝树叶总不能不要呀!它准在这堆树叶里。书生脱下衣服,把地上的树叶都包了回去。

回去之后,他一片一片地拿起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妻子:“你能看见我吗?”起初,他妻子老老实实告诉他,:“看得见。”后来,见他没完没了地问,不耐烦了,说:“别问了,看不见了。”他高兴地跳起来,大声喊道:“宝贝可找到了!宝贝可找到了!”说完,拔腿就往市场跑。

市场可真热闹,什么东西都有。书生满心欢喜,一只手拿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另一只手去人偷人家的东西,结果,给人当场抓获,被扭送到县衙门。

县官审问他的时候,他老老实实地说:“我找到了一片能隐身的树叶,用它遮住自己的眼睛,什么都看不到,这才去拿人家的东西。不知怎么搞的,这片树叶失灵了,我给别人看见就被逮住了。”

县官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知道他是个书呆子,训斥了一顿就把他释放了。

这条成语也作“一叶蔽目”,比喻被眼前细小、局部的事物所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整体。

一叶障目的由来?

我国古代有一则笑话。说有一个楚人在书上看bai到一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注释,说是螳螂看不到黄雀的原因是由于躲在一片树叶的后面,这个楚人以为这一切都是这片树叶所起的神奇作用。于是天天寻找这片树叶,一天,他终于看见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趣事,而黄雀前面正好有一片树叶遮着。他就把这片树叶带回家,拿着这片树叶遮在自己前面问他妻子:“娘子,你可看见我?”妻子当然能看见,就说:“看得见,怎么会没看见?”他不信,遮了再问,问得妻子不耐烦了就说:“看不见,什么都看不见。”楚人听了高兴地说:“这才是真话。”

第二天一早他先后来到一些小摊前,用这片树叶遮着,拿东西吃。小摊主们以为他是个傻子也不与他计较。这使他以为摊主是看不见他,高兴得直跳。后来到一家布店,竟背起一匹布就走,店主就伸手捉住他道:“你怎么背我的布。”他一惊道:“怎么,你能看见我?”

这当然是个笑话。

可在湖北神农架地区却真的生长着一种能障目的神奇的植物,只不过是草,而不是树叶。

湖北神农架群山连绵,岗岭起伏,密林中古木参天蔽日,毒岚烟瘴终年笼罩,因它是第四纪冰川时期有幸留存下来的地区之一,又是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因此里面生长着奇花异草,而且,各种怪事着实不少。

1987年,有一位名叫焦光其的作家,为了体验生活来到了神农架。他要求当地一个名叫朴永平的猎人带他进山,想亲眼目睹一下猎人是怎样打猎捕兽的。朴永平是个40多岁的中年人,矮个儿,挺结实,看上去比实际年纪大些。他答应了焦光其的要求并说:“要看打猎可以,但必须隐藏起来,不然让虎狼毒虫伤了你,可不得了。”焦光其只要他肯带他上山看打猎,干什么都成。

第二天一早,焦光其特意弄了一套迷彩服装穿上,同朴永平一起上山,来到一处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朴永平给他抹了些草汁在身上,挑了个下风处让他躲着,随后又给他一株青草,让他拿在手中别出声。

焦光其见他又抹草汁,又给青草,觉得一个老大三粗的男人却像三岁娃儿般手里捏根小草,不觉哑然失笑问道:“你这是干嘛,这株草有什么用?”

朴永平笑了笑道:“等打完猎告诉你,不然现在说了你也不信。”说完又拿出一根同样的青草插在腰带上。他提着一杆猎枪,站在一条兽道正中,静静等候野兽的出现。

过了好一阵子,草声籁籁,一只麂慢慢走了出来。这是一种非常机警而又十分胆小的动物,稍有风吹草动就会飞快地逃走。只见它伸着脖子,耳朵直竖。现在它明明看见朴永平端着猎枪站在路中央,又在上风头,但它竟瞪大了眼睛朝他一步步走过来,好像没看见似的,连朴永平抬起了枪它也不在乎,自己直往枪口上送。在距离猎人5米远的地方,朴永平才开枪打中了它的前胸。这时,这只麂像才发觉有猎人,忙跳起来转身就逃。但逃不到30米,就倒下了。

接着,朴永平又用同样的方法打了些野兔、山鸡之类的野味。奇怪的是这些小动物竟也如那麂一般,对朴永平熟视无睹,不躲不闪地葬身枪口。

俩人整理这些野味正准备回家,忽然远处过来一只约有100公斤重的大金钱豹。豹是出了名的凶残、勇猛、奔跑如飞的食肉野兽,连山大王老虎碰上它也要避退三分。这只迎面走来的罕见大豹肚子饿极了,看见地上一摊麂血就“叭嗒、叭嗒”吃起来,眼睛则不停地扫视四周。

这时,作家焦光其吓得脸色发白,双腿直打哆嗦,接着就晕了过去。朴永平却一点儿都不紧张,若无其事地蹲在焦光其身边,只是拔下插在腰间青草在面前摇晃着。那豹子吃了麂血舔着嘴巴慢慢地走了。等豹子走后,朴永平叫醒了焦光其,焦光其长长地喘了口大气说:“怎么,我们没有被豹子吃掉。”朴永平摆弄着手中的那支小草说:“这种草插在身上可以使野兽看不见人。而人与人之间却仍然可以看见。”焦光其惊讶得瞪大眼睛,捧着小草东瞧西瞅,说:“那这不是同古书中的隐形草一样了吗?但这草为什么能使人隐起来令动物看不见呢?”朴永平笑了笑说:“这我也不清楚,反正我们这儿的人老早就知道这草能使野兽看不见,至于为什么谁也说不清。”焦光其又问题:“那这种草一定挺稀有的?”朴永平说:“说稀有吧,全国就我们这地方有,除我们这地方,哪儿都栽不活。说普通吧,我们这儿家家屋前屋后都栽着,多得很。这样野兽不会来偷袭村子,因为在它们眼里根本就没村子。”焦光其听得边点头边自语:“神奇,真是神奇的草。”

一叶障目是什么意思?

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常用来比喻某人被眼前极其细微的事物蒙蔽,看不到事物的bai整体和本质。这来源于古书“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句。

后人解释此语时,以三国时期邯郸淳写的《笑林》最为有趣。他讲“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笑话说,楚地住着个穷书生,想发歪门邪道之财。书生记得读书时读过螳螂捕蝉故事,那螳螂藏在树叶后,一举成功。

于是他去找荫蔽螳螂的树叶。他真的发现一片螳螂藏于后的树叶,连忙摘下来,却不小心滑了手,那片树叶掉在一堆落叶当中了。书生将所有树叶装进箩筐之中,带回家一片片挡住自己眼睛做试验,并问妻子:“你看得见我吗?”

开始时妻子如实回答看得见,但是这穷书生不厌其烦地拿一箩筐树叶试验,妻子突骗他道:“这片叶子荫蔽住你了,我看不见了。”穷书生如获至宝,认为这就是那片藏螳螂的神叶。他带着那片树叶,跑到集市上挡住眼睛便拿商贩的货品。当然,立即被商人将他抓住交官了。县官一听案情,早笑得前仰后合,觉得书生蠢钝迂腐到幼稚可笑!骂他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狠揍一顿,把他赶回家去。

笑话毕竟是笑话,不过,以夸张的笑话比喻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类似举措,讽刺不看整体,以偏盖全却非常合宜。 在物理中说明光的直线传播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