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优秀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优秀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地域的含义,理解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通过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分析能力、空间觉察能力,以及运用地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了解农业地域的含义,理解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能够认识到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出问题:前面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请同学们说出这幅上面农业的经营方式。教师展示,引导学生说出种植谷物和饲养牲畜。
2.教师提出问题: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农业地域类型呢?引出本课课题《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二、新课讲授
(一)自主阅读,理解概念
1.提问:农业地域指的是什么?
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作出回答。
明确: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2.提问:农业地域的形成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同桌讨论总结。
明确:农业地域的形成要因地制宜,要考虑该地的动植物分布、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等因素。
(二)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提问:混合农业主要有什么特点呢?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是什么类型的呢?
要求:同桌相互交流,结合教材总结
明确:混合农业主要是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澳大利亚即是世界小麦的主要供应国,也是世界畜产品的主要产地之一,还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
2.提问: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区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要求:阅读教材,结合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区分布图,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早在十八世纪,英国就在澳大利亚开发农场,引进良种羊。同时实施“牧者有其地”的鼓励政策,加之澳大利亚人少地多,使澳大利亚成为羊毛主要生产国。另外,澳大利亚东南和西南地区,人口分布密集,气候暖湿,降水充足,土地肥沃。加之淘金的原因,牧区大量转为耕地。商业化和机械化的耕作,使得澳大利亚的小麦出口量接近羊毛出口量的半数。
3.提问:目前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是什么?
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
明确:澳大利亚坚持“土-草-畜-市场”混合农业模式,采取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等措施提高了牧草产量和质量,耕作区实行牧草和作物轮作,进而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4.提问:澳大利亚形成了怎样的良性生态系统?
要求:小组讨论,尝试总结,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农场内的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可充分保持土壤的肥力;种植的饲料饲养绵羊,而羊粪又可以成为麦田的肥料。
5.提问:澳大利亚比较典型的小麦-牧羊区是哪里?
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作出回答。
明确:墨累-达令盆地。
三、巩固提高
说说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区形成的条件。
四、总结体会
请学生评价自己本节课的表现,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
课下找一找,除了澳大利亚,还有哪些国家是混合农业区。(wWw.Wk114.Cn 转载请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