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初中语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优秀教案范例

初中语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优秀教案范例

  教学三维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联系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情景交 融的写法。

  3.通过诵读这首诗,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难点:

  联系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 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 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二)初读课文

  导学自学

  1、从诗的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杨花漂泊不定,给人以流落之感,子规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取这两样景物,既点明了时令,也渲染了悲凉哀伤的氛围。

  2、读:语速,语调,节奏

  3、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4、释题,背景

  标题:

  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寄托,托付

  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三)精读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

  5.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谪而走。

  (四)研读。

  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 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 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运用了拟人 的表现(修辞)手法,

  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未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

  什么叫把客观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 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3. “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 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

  4、“杨花落尽子规啼”写了 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用:(1)点明时令:点明时令,暮春时节。(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这句话中,含有对友 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布置作业

  相同题材诗歌鉴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等(wWw.Wk114.Cn 转载请注明 )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